2011年5月

卡梅隆·迪亚兹再一次因着她对婚姻的言论上了头条。

这位38岁的女演员有过很多男朋友,但从来没有结过婚。最近她在接受一家杂志社采访时说,“婚姻对我不重要……如果我要锁住一样东西,我就与它的所有可能性失之交臂了。”

在另外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她是否相信婚姻是一项将亡的制度,她回答说,“我确实相信。我觉得我们要构建自己的规则。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再墨守陈规生活了。”

如果你用谷歌同时搜索“卡梅隆·迪亚兹”和“婚姻”,你会看到她发表的类似言论。“我觉得人们对于结婚、对于和同一个人同床二三十年感到很恐慌。”她去年这么说道。她的建议是“和一个人在一起五年,然后换一个人过下一个五年……生命很长、很幸运。也许爱情会天长地久,但你不是总能和你永远爱着的那个人一起携手走人生路的。”

这样的话从一个大名鼎鼎的演员嘴里说出来,自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是客观来说,迪亚兹所说的只是反映了美国很多人越来越相信的主张。在西方世界中,美国的离婚率是最高的;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选择同居而非结婚,非婚生子女的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很多人因此相信婚姻不仅仅已经破碎了,而且不是必须的。

基思·阿伯楼博士是精神病专家、作家、福克斯新闻的评论员。他上周写了一篇非常具有挑衅性的文章,标题为《卡梅隆·迪亚兹是对的——为什么婚姻是将亡制度的四个原因》。阿伯楼好像深受其行医经历的影响。

我不确信是否婚姻真的适合大多数结过婚的人。在我办公室里患者们的悲情诉说,与其他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医生的互相交流,亲戚朋友的言行举止,还有铁一般的事实——婚姻的下场要不是离婚,就是貌合神离——这些都证明,婚姻对大多数已婚人士来说都是真实痛苦的根源,这好几十年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哎唷,这个控告的范围太广了……婚姻对“大多数”已婚人士来说都是真实痛苦的根源?我觉得阿伯楼看的只是当今婚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而已。就如一位牧师所说的,“好医生真的需要更多地走出他的办公室!他在办公室时,可能会想和一些更加正常的人接触,因为好像他所认识的人都不太珍视婚姻。哦等等,阿伯楼博士觉得大多数的正常人所想的会和他的患者、同行、亲戚朋友和他本人所想的一样。要不然,他所发表的太过批判性的言论‘很少会有和某人住在一起很长时间的正常人还仍然想维持现状’该做何解释呢?”

在文章中,阿伯楼很清楚地指出,他相信婚姻已经无益于人类关系。他总结道:

现在只是时间问题了。婚姻会慢慢烟消云散的。我们应该想想用什么取代它。我们应该发明一种新关系,来改善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品质。

要猜对我对此事的看法,应该不难吧。今天的婚姻正在面对一些大挑战,但是我不觉得它是一种过时的、将亡的制度。而且我当然也不同意我们应该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婚姻。我坚信,婚姻的弱化,不仅对个人,也对我们的国家和文化,都是一个灾难性的趋势。

我原来在《家庭生活》所办的电子周刊《婚姻备忘录》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并且我让读者写信告诉我他们的看法。他们对现今文化中的婚姻状态是怎么看的?他们觉得婚姻是一项“将亡的制度”吗?读者们回信之快让我吃惊,我们在头三天就收到了200多封电子邮件,40多条网络留言。

对于婚姻是否濒危这个问题,读者们的看法不一,但是有一个鲜明的主体贯穿着每位读者的来信和评论: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婚姻,不知道如何建立持久的关系,这个让读者们感到很困扰。以下是读者们的一些评论:

“听到有夫妇(有些甚至是我们的好朋友)因为不想用心经营维持他们的婚姻,就要放弃,这让我真的很伤心。”

“我们逐渐变得越来越自私,而婚姻却不适合自私之人。”

“我和妻子去年冬天刚过完第25个结婚纪念日,我的一个兄弟和他妻子,还有其他好几对与我们关系很近的夫妻,包括教会里的朋友,都是‘从一而终’的。……不过我们其他的四个兄弟姐妹,结婚次数加起来都超过10次了。”

有趣的是,有些读者在玩“将亡的制度”这一主题的文字游戏:

“婚姻不是一项将亡的制度。将亡的是对彼此的委身。”

“将亡的是维持长久关系的技巧。这需要花真功夫真心付出的。而现在的人们要么不愿付出,要么不知如何付出。”

“婚姻不是一项将亡的制度,将亡的是道德。今日社会已经不似过去那么重视婚姻关系、忠诚和委身,人们只关心眼前,及时行乐。生命是痛并快乐着的。当痛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错误地认为是时候结束对彼此的委身了。……父辈们的婚姻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家庭里却有稳若泰山的安定和忠诚。……不完美,也不是时时幸福美满,但是知道家就在那里,这就是人们的安全感。”

还有些读者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个事实:神所创造的怎么会过时呢?一位读者写道,“婚姻是神设计的,是用来反应圣子耶稣对他的新妇——也就是教会的爱的,是用来荣耀神的。我觉得对于婚姻制度存亡这一问题,神有最终的发言权。”

(本文最初刊登时,我们收到200多封读者的电邮回复。点击这里阅读这些回复。)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2011 家庭生活。版权所有。
本文最初刊登在电子周刊《婚姻备忘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