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家有六个孩子,但是偶尔我们家有第七个孩子到访,名叫“无人”。“无人”把苹果汁撒在地板上,“无人”把果冻和花生酱掉在地上,然后就走开了,也不收拾——想必就想让这些东西在那儿长起来。“无人”在夏天热浪滔滔、冬天寒风冷冽的时候把门大大地敞开着。

关于“无人”,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他从来不会因为铺好的床和收拾好的房间受到表扬。但是当游戏、玩具和碗碟撒满整个客厅的时候,“无人”就会受到指责——被六个孩子集体指责。“无人做的”。如果我和芭芭拉可以逮到无人的话,可能会管教他的。

我们家的隐形孩子,“无人”,就是如今我们社会中人们不负责任的缩影。就如同我们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幼稚一样,今天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逃脱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想要宣布自己的“权利”,但是当义务和责任来敲门的时候,他们却从后门逃走了。

无过错离婚

这一点,没有任何地方比每年有数以千百计的婚姻散场的法庭更为明显。“这么多人离婚,是谁的责任?”大多数人会回答说,“不是我的错!”当夫妻双方都说不是自己的错时,你得到了什么?“无过错离婚。”

当艾滋病在我们周围肆虐的同时,另外一场传染病在过去30年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横扫了全部50个州。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没有一个州有“无过错离婚”。1984年北达科他州最终也投降了,它成为第50个在法律上批准“无过错离婚”的州。

“无过错离婚”,是两个人置婚姻于不顾、终结对彼此责任的实用方法。这更彻底、更快捷、更简单。如果没有过错方,就没人会被责备,如果没人是对的也没人是错的,双方都想要结束这个关系,那么这两个人不应该被允许解除他们的关系吗?

如果没人有过错,婚姻就这样失败了,那么我们是在说也没有人有责任去经营改善婚姻吗?大多数人会说不是这样的。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允许无过错离婚的社会,是不能逃脱没有责任的婚姻带来的长期后果的。我对芭芭拉永恒的婚姻誓言激励着我要去为我们关系的健康负起责任。

这是一生都要做的,没有借口不做。

我们相信婚姻吗?

婚姻是神为着我们的益处(对付我们自私的本性)和他的荣耀而设立的。婚姻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神之间所立的盟约,才得以产生的。如果(在男人的头脑中)对神的责任被挪去了,那么婚誓就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话了。承诺也变成有条件的、一时的讨价还价。

圣经认定,婚姻是二人成为一体,是一辈子的连结。两个金属融化在一起,被铸成了新的合金,从此不离不弃,“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为止”。这就是为什么旧约对奸淫的惩罚是如此之重:被石头打死。我知道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很野蛮,但是我不禁想如果类似的法律出现在我们的书上,奸淫是否还会如此猖狂!!!

我们整个社会对此的态度和一个影视明星极为相似。莎莎·嘉宝( Zsa Zsa Gabor)第八次结婚又离婚后不久说,“我真的是相信婚姻的。”

我们真的相信婚姻吗?如果我们真的相信,那么为什么看到市区有80%的孩子都生长在单亲家庭,却仍然会坐在这里无动于衷呢?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旧城区安居工程,有17,000人住在那里,然而其中做父亲的,却只有不到300人。

我们真的相信婚姻吗?为什么如此多的基督徒劝其他基督徒在艰难的时候选择退出呢?为什么教会内的离婚率已经快要接近社会总体的离婚率了呢?

你知道在爱尔兰离婚是非法的吗?我不是在说我们需要完全照搬那个国家的法律,因为他们确实有另外一个大问题——50,000人与自己的配偶形同陌路——但是他们对婚姻与家庭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在想那里的年轻人是否比我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婚誓呢?

在这个文化里的孩子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没人有过错,就是说没人负有责任(不仅在婚姻中,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毫无疑问,他们中的有些人最终将发现自己身陷囹圄,并迷惑不解地认识到:原来到底还是有些法律会让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这个月的行动要点是什么呢?

我会提一个非常基本的建议:当你和配偶有冲突、争吵或者意见不一的时候,开始负起解决冲突的责任。我很好奇,如果夫妻双方,除了自己谁都不指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负起责任来吧。不要责怪任何人。承认你的错误——就算不全是你的错。盘点一下,看看是否有任何一种“没人有责任——没人有过错”的思想盘踞在你的家中。

其次,要对处在风雨中摇摆的婚姻心存盼望。就像天使对马利亚所说的,“在神凡事都能。”与他们站在一起。手把手辅导他们。劝勉他们。把他们送来“难忘周末®”的研讨会,或者和他们开始“家庭建造者®”之夫妻系列的学习。我们国家离婚的传染病,解药就在于合乎圣经的义务与责任。

第三,如果你有孩子,教导他们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承担负责。告诉他们婚姻是当持守一辈子的,不负责任是错误的。

最后,祷告每一个普通家庭会复兴起来,祷告我们所有的州都将废除“无过错离婚”这条法律。

我祷告“无人”再也不接近你家或者我家。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版权 © 2002 家庭生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