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路亚 

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因怕被拒绝而有的羞耻感。——社会学家布林·布朗

01

那天晴空万里,我(路亚)带着果果参加教会的秋游,还记得第一次吃“来凤鱼”,味道鲜美极了。

午餐过后,我们几个妈妈围着硕大的人工湖散步,孩子们在前头追逐疯跑着,我们望着碧波荡漾的湖面,天南海北地交谈着,微风轻柔地拂着人的脸,日子简直滑进了天堂。

突然,莹莹冲着跑在孩子们最前面的儿子,大喊:“轩宇,不要去湖边,危险!快回来!”

轩宇愣了一下,停下来,看了一下妈妈,又回头看了一下美丽的湖边,继续像旋风一样往前跑,边跑边“咯咯”地笑,其他小朋友也紧紧尾随。

莹莹声音里含着怒气:“轩宇快回来,危险!你再不回来,我就生气了。”而轩宇只是稍微放慢了步伐,头都没回,继续往前冲。

只见莹莹使出了所有的力气,喊道:“轩宇,你再不回来,我可真的生气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轩宇转了个弯,开始往回跑了。

所有的妈妈都深舒了一口气,但我却内心沉重,像一块大石板压在了心头,因为我知道莹莹说“你再那样,我就生气了”,非常不符合圣经,若经常那样说,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归属感”。

02

“你再那样,我就生气了”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只要一念,孩子马上乖乖听话。以前,我(哈里)隐隐约约觉得这句话不对,但是说不出来错在何处,直到有一天,我从一个妈妈的嘴里,听到了解释。

那天,我带瑶瑶在小区滑梯旁玩,很多小孩在滑滑梯。一个小男孩,大约4岁的样子,他很调皮,从滑梯底端往上爬,而别的小孩都是从顶端排着队滑下去,别的家长都在劝那小男孩:“小弟弟,不要从下面爬,待会撞到了…”

那小男孩根本不听,继续往上使劲地爬,我看到他的妈妈,边发微信边说:“刘思强,不要从下面爬!”而刘思强好像没听见。

“刘思强,你再那样,妈妈就生气了!”妈妈开始发怒,刘思强停了下来,滑梯上的小朋友“嗖”地滑了下来,刘思强又拼命往上爬。

只见拿着手机的妈妈,满脸狰狞地冲过来,一个箭步就捉住了儿子,边往外拉,边大喊:“你再往上爬,妈妈就生气了…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你再那样,我就生气了”背后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再那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那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再那样,我就把你送给人家了。”…

换成“成人版”的,就是“你再那样,我就和你断绝母女关系。”

我曾看到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女士交了一个男朋友,而父亲看不上她男朋友,因为男朋友的出身不好,男朋友的父亲是国民党,所以,父亲强烈要求女儿和对方分手,而女儿不顺从。

父亲就说:“你再那样,我就和你断绝父女关系。”而女儿依旧我行我素,结果,父亲就花钱登报,写上“赵国强和赵小莉已经断绝父女关系。”

03

而圣经却不是这样的。

神学家约翰-派博说:“在基督里,神看我们为儿女,神虽会管教我们,但神绝不会再定我们的罪。”

正如神的话所言,“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责打他,用人的鞭责罚他,但我的慈爱仍不离开他。”(撒下7:14-15)因为“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1)

“不定罪”,原文指“关系的不中断”——“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8:35)

在基督里,没有任何东西能使我们和神的爱隔绝,即使是我们的不良行为,都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但是,当我们犯罪时,我们的行为虽然不会影响神对我们的爱,不会中断我们和神的关系,神却会管教我们,“因为主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6)

我们作父母的,也应当像神对待我们一样对待我们的儿女,好使儿女看到神的正确形象。

所以,我们不要再说:“你再那样,我就生气了。”而要说:“我讨厌你的那种行为,但我永远爱你,你再那样,我就要管教你了。”

04

有段时间,每当吃午饭,果果和瑶瑶就会拖延。

路亚做好饭,一般会说:“两个宝,快去洗手,吃饭了!”她们会继续玩,譬如,在沙发上玩“河马”和“鲨鱼”说话的游戏。

接着,路亚会放大音量:“吃饭了,两个宝!”她们会观察下,若无其事似的,继续嘻嘻哈哈地玩,一般到此时,我会走到她们面前说:“吃饭了,快点去洗手!”她们还会继续玩,对我的话置若罔闻。

等我下了最后通牒:“再不洗手,就不能吃饭了。”她们才会疯了似的,叽叽喳喳像两个鸟,冲进洗手间。

每天都是这个程序,我发现不对,就和路亚商量了对策。

一天,我当着路亚的面,对两个女儿说:“宝贝,我给你们说,下次吃饭前,妈妈不会叫你们,爸爸只喊一遍,若是爸爸喊完,你们不去洗手,你们就有两个选择,一‘不能吃饭’,二‘打五下手’。”她们说好。

第二天午饭时间到了,我喊道:“果果、瑶瑶,吃饭了,去洗手。”结果,她们继续玩,我就拿起一本薄书,走过来:“宝贝,我已经喊了一遍了,昨天,我们约好的,你们现在有两个选择,是打手,还是不吃饭了?”

她们马上大哭起来,果果哭着说:“爸爸,悔改可以吗?这一次不打手,悔改可以吗?”瑶瑶也跟着说同样的话,我把书往沙发上一扔:“可以!给你们一次恩典,下次再这样就会直接打手了,快去洗手!”她们哭着冲进洗手间。

等她们落座后,我开始利用管教后的“黄金教导期”灌输真理:“宝贝,以后你有了宝宝,你做好了饭,他拖延着不去洗手,你感觉怎样?”果果扑哧笑了:“痛苦!”瑶瑶也笑了。

“那爸爸问你们,你们刚才犯了什么错?”我看看果果又瞧瞧瑶瑶。果果说:“拖延,不节制。”瑶瑶也学着说。

“宝贝,你们说得很对!爸爸永远都爱你们,但是爸爸不喜欢你们这种拖延的行为。爸爸也需要节制,若是你们发现爸爸不节制,也可以告诉爸爸,爸爸也要悔改。但是你们一旦不节制,爸爸就要管教你们,不然爸爸就不是好爸爸,知道吗?”我边吃边搜索着她们能听懂的语言。

“那你不节制时,谁打你的手?”果果一脸茫然地问。“神会管教爸爸,神可能不会打手,但是神会用其他方法来管教爸爸。譬如,若是爸爸每天都拖延不洗碗、不打扫卫生,我们家就会很脏,蟑螂、老鼠就会到处乱爬,神就是用老鼠和蟑螂来管教爸爸的。”

“啊,老鼠,恶心!老鼠隔着墙,怎么能知道我们家有吃的?哈哈…”果果和瑶瑶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次,我问“今日家庭”机构的中国区总裁威廉-侯森:“威廉,你在中国20多年,你应该听过中国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再那样,我就生气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我确实见过,我想,这是中国的文化,美国父母也不完美,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父母常常用一些方法使孩子产生羞耻感,然后用羞耻感,来操控孩子的‘表面行为’,其实,孩子最需要改变的是内心,中国父母很在乎孩子的外在表现,不太在乎孩子的内心需要和负面情绪。”

那次,我没有用“你们再拖延不洗手,我就生气了”、“你们再那样,爸爸就不喜欢了”,那次,我没有用“被定罪”的羞耻感,来操控孩子们的“表面行为”,让她们变得听话。

而是告诉她们:“爸爸永远都爱你们,但是你们再那样,爸爸就要管教你们了。”让她们确信“不被定罪了”,她们的不良行为,不会隔绝我和她们的关系,在我面前,她们的“人”是永远被接纳、被爱的。

然后,我再教导她们真理,让“道德逻辑”种进她们的心,使她们的好行为,不是出于惧怕——怕被“定罪”、被拒绝,而是出于爱神、顺服神。

现在,我只要喊:“该吃饭了。”她们就会立即去洗手,不会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