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财

从伤痛中学到的:生即是为了死

不知在什么时候,我的基督徒生涯变复杂了。在我的头脑里,有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沉重至极,比如,我应该怎样使用自己的钱财?应该怎样和家人相处?神希望我怎样使用自己的人生?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好像没完没了。 然而,在2010年9月24日,悲剧临到了我家,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变得非常清晰。那些在生活中曾困扰过我的所有难题都有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福音。 正是在那一天,我深爱的丈夫戴维,在一场车祸中瞬间失去了生命。我们曾经拥有美满的婚姻,一起侍奉神,一起爱着我们的孩子。戴维是一个有品格、有恩典的人,受到所有朋友的喜爱。然而他的人生在一瞬间结束了。 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神要把这么好的一个男人从他无辜的孩子们身边拿走?为什么神会破坏这样一个活出他爱的美好婚姻?为什么神不拿走另一个人,一个该死的人? 然而,在悲痛中的某个时刻,圣灵提醒了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我们都该死,即使是一个像我丈夫那样很棒的人。神造人不是为了让人去死,他造我们是要我们和他永远在一起。然而亚当和夏娃选择了犯罪,从那时候起他们就给自己带来了死亡,并且传给了后代。他们事先曾被警告过后果,但他们却情愿选择不顺服(见创世纪3章)。 戴维必须要经历死亡,但不是因为神要专门“针对”我的丈夫。戴维的死,是因为他是一个罪人,当他起初选择犯罪的时候,就给自己带来了死亡,正如他的祖先亚当一样(罗马书5:11-15)。同样,我们也都在自己选择犯罪的时候给自己带来了死亡。 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没有人能够逃脱。 与死亡隔绝 在现代社会中,死亡是我们不想谈论、甚至不愿意承认的事。我们与死亡的概念被隔离开来。然而就在不久前的世代,人们生活的世界,还认为死只是生的一部分。那时医疗不是这么发达,某些常见的疾病也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人们活得不像现在这么久。 现在,人们对死亡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很多人甚至都不愿意接受自己在变老的事实。有关抗衰老面霜和肉毒杆菌注射产品的市场生意兴隆。媒体里也充满了这样的教导,哪些食物可以帮助你更长寿,看上去更年轻,远离癌症和心脏病一类的杀手。 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所有的人,甚至是基督徒,都已经渐渐习惯了去努力使我们目前在地上的生活能过得更久、更好。正如大型教会牧师乔尔·欧斯汀所说的那样,我们想要“现在就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们辛勤工作、努力赚钱以图获得幸福,养育出完美的子女,并训练我们的配偶能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多的关心。 然而,在地上的生活永远也不会是 “最好的”生活,它被钉在了死亡和邪恶之上。 唯一真正的生活是那在我们死后将会拥有的生活。 直到我最后认清这一点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把神学观点弄得多么复杂。福音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地上的生活过得更好,而是为了之后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既然所有人都注定要死,为什么我们还要花时间专注于今生和现在呢?我们所拥有的盼望不是要在这个世上活得更久、过得开心。我们真正的盼望是,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从这些有罪的身体上得到释放,我们就能和基督一起永远活着!我们的工作就是竭尽所能告诉更多的人这样的盼望,因为死亡终会临到我们所有的人。 使徒保罗对死亡是期盼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会和基督同在永恒的居所里。他想要继续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能够遵行神的旨意,把福音传给其他人。他这样写道:“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立比书1:23-24) 保罗还说:“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21)换句话说,在地上的生活就是为了要像基督那样去活——为他人而牺牲。然而死亡的时候正是我们脱离这必死的身体的奴役,真正得到释放的时候。 福音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如果说“生即是为了死”可能听起来过于简单化了,我们仍然必须活在这个世上,面对不好相处的家人和各种经济问题。但是当我们通过死亡的镜头去看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件事都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传福音成了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我们开始在这个框架里处理生活中的每个问题。 比方说,我们来看看这样的问题: 问:怎样面对不好相处的家人? 答:行为举止要反映出神的爱,引导他们认识福音。 问:怎样使用钱财? 答:你要智慧地管理钱财,好让你的钱财能够用于传扬福音。 问:怎样对待配偶? 答:要爱自己的配偶,活出神的仁慈和恩典之爱,使他通过你的爱来认识基督,这样也让其他人看到一个榜样,就是基督怎样地爱教会(见以弗所书5章)。 的确,生命是需要活出来的。我们不能只是蜷缩在一个角落,等待死亡降临,而是要像使徒保罗那样,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今生是短暂的,要用今生去带领我们认识的每个人归向基督。我不是说我们都需要收拾行李,去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这样说,但如果这是神对你的呼召,我绝对不会打击你这样的决定)。传福音是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够去做的。 会有那么一天的到来,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那一天可能来得更快,而不会更慢。我丈夫是在37岁时去世的,那一天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他开车所走的是一条平常的路线。一位朋友的丈夫33岁时在睡梦中死于心脏病发作。另一位朋友在四十出头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作为基督徒,我们不需要惧怕死亡,因为我们对死后的真正生命有盼望,但是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时间视作理所当然。 对于我来说,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在灵里唤醒了我。我能看到自己在地上的时光多么短暂。像保罗一样,我为生命的短暂而赞美神。我迫不及待地想和神相见,但是为了那些亲爱的失丧的灵魂,他们在我身边毫无盼望地行走着,我下定决心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竭尽所能地去传扬福音。我祈祷自己的每个行动、自己所担负的每个职责,无论是做妻子、做母亲、做姐妹,或是做朋友,都能具备这样的特征,就是活出我们神的样式,以及他所给予我们的恩典。 我请求你,不要让今生的挂虑使你远离将来真正的生活。要将自己的眼目定睛在天国的荣光上,将自己生活的目标定为在这个世上留下一张生命的地图,指引每一个遇到的人回到天家。这个世界的烦恼,在你还没意识到之前就会烟消云散,但是传扬福音是唯一能保留到永远的财富。天国就是奖赏。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版权©2012萨布林娜·碧斯莉。版权所有,本文已获许可。

走过悲痛:寻找恩典

有一天我开着车在一个忙碌的十字路口等待着,抬起头时看到一条美丽的彩虹,清晰地横架在天空。震撼于眼前的景象,我扫视了一眼其他开车的人,看他们是否也看到了我的惊喜发现,但是没有人看到,一个人也没有。 我真想摇下车窗冲他们大喊:“你们怎么没看到啊?这么美!”但他们全神贯注于路面和交通,完全没有注意到在这一切的忙碌之上那宏伟绚烂的色彩。 之后我常常会想起那一天,因为我的人生走过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悲剧和痛苦之路。9月一个很平常的下午,我丈夫开车行驶在他平时的工作路线上,被一个过路司机迎头撞上,我一瞬间变成了寡妇,还带着一个新生儿和一个两岁的孩子。 那曾经平静安稳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剧变,卷入一场情感和行动的暴风之中。有各种彻底改变人生的决定要做,有各种文件要收集和填写,孩子们也需要照顾,需要不时地给他们喂奶,更不用说我还要面对自己的悲伤和孤单。 然而,神的圣灵奇妙地在我的境遇中向我显现出恩典的彩虹。那条清晰的彩虹所展示的爱给我带来了盼望,也提醒了我,在这个世上,还有比今生更大的一位掌管者。 从很多意义上来说,使徒保罗是一位明白试炼和痛苦的人,他遭遇过身体上的疾病、逼迫和不公。他给那些正在经历艰难的人们这样的劝导: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16-18) 人要专注在悲痛、哀伤和自怜之中是很容易的,因为这些是我们能看到的,比如,失去了所爱的人,陡然增加的工作量,我们并不想要的新的生活方式。人必须要有自律,才能从此类突发状况中走出来,注意到从悲伤而来的祝福。然而,只要我们抬头仰望天国,仰望那些所不见的,我们就能从中找到平安,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5:4中所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我个人经历的恩典 如果你去寻找悲剧之后临到生命的恩典,一定能找到。我不是说要去假装痛苦不存在,要摆出一副“快乐的面孔”,戴上一个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面具。一切的负面情绪都必须得到处理和关注。在那个忙碌的十字路口开车的我,无法在路的中间停下来,盯着天空的一道彩虹。我必须处理好手头的事。但是我瞥见了彩虹,能够感受它的美,哪怕只是很短暂。 我们可以诚实地表达创伤究竟有多痛,同时也感谢神藉着伤痛在我们的生命中所成就的一切。我们不必在这两者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两者都是真实的。事实上,当我意识到,神是在使用我人生中的这个悲剧来帮助其他的人,建造我的品格,从而帮助我走出伤痛。对我来说,正是这一点使得这条悲伤之路值得忍受。 在我的例子中,恩典是通过很多方式临到的,首先是来自主内肢体的源源不断的爱。能够如此地被爱和被关怀,真是非同寻常的经历。我什么也不缺。在最初的六个月里,我身边一直有人陪伴,有饭食,有礼物,有卡片,还有信件。邻居们一起集资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冰柜。还有一间我甚至没去过的教会,其中几位弟兄花费好几天时间辛辛苦苦地为我家的草坪完成了防冻处理和修剪工作。收到如此多的细致关怀,我非常震惊,也深感不配。 恩典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神对我那既温柔又有耐心的爱。我曾有很多问题和惧怕,甚至对神产生了疑问。我想知道他是否还爱我。我想知道他是否把保护和赐福的手从我身上挪去了。然而,对于每一个尖锐的问题,神都有一个温柔的答案。圣灵以仁慈对我的心说话,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对我的痛苦深感同情,但却知道这是我必须要走的路。答案几乎都是轻声细语地进入我的心里。 恩典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这次悲剧之后,涌现出如此多的事工。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足够的篇幅来讲述神怎样使用我丈夫的见证和我的见证来触摸那些刚硬的心灵和问题重重的婚姻,并鼓舞了很多的信徒。哥林多后书1章的3-5节说:“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我会自己选择这样一条痛苦的道路来经历如此的恩典吗?不会的。但是得以从这个角度看人生,我感到特别有恩典。有很多人,他们永远也不会经历到启示给我的那种爱,或是走过这段旅程所需要的那种信心。因此,我很荣幸能接受这样的礼物,即使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大。 当你就是无法看见的时候,该怎样发现这些恩典呢? 有些时候,由于心痛我们好像残障人士一样,无法睁开眼睛去看。你甚至会感觉自己好像瘫痪了,失明了,仿佛不可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事物。然而,有些事是你可以做的,帮助你发现自己身边所呈现的恩典。 对我来说,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是祷告。我相信神在掌权,我信靠他在罗马书8章28节所说的话语:“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然而因为当时非常软弱,我请求神来启示我,他在我的人生中怎样使用这个经历。 我知道神并没有义务向我证明任何事,就像他批评约伯时所说的:“你岂可废弃我所拟订的?岂可定我有罪,好显自己为义吗?你有神那样的膀臂吗?你能像他发雷声吗?”(约伯记40:8-9)。我没有向神提任何要求,但却向他祈求怜悯。我相信他垂听了我的祷告,给了我很多答案,都是我不配得的,我非常感恩能够得到这些答案。 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列一张清单。不知为什么,把事情写下来会帮助我把各种情况想清楚,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我先在一张单子上列出自己所失去的,这是比较容易的部分。然后,我又在一张单子上列出自己所得到的。开始的时候都是很小的事,然而,当我开始去关注自己以外的事情,看其他人都受到了什么影响,这张单子就迅速地变长。随着我的心因着神所做的工而变得柔软,我个人收获了哪些财富也变得非常清楚。比方说,我最小的弟弟过来跟我和孩子们同住。之前我主要在过节、过生日的场合才能见到他,但现在他却成了一个亲密的朋友。如果不是因为我的丈夫去世了,这种事永远也不会发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为了能越过悲痛看到祝福,请容许我向您提一点忠告:读《圣经》吧。经文中有那么多的安慰,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神的话语来持续喂养,我真不知道他如何能忍受如此悲痛的经历。 《圣经》中有那么多的章节可以安慰流血的心。《约翰福音》让我们去关注耶稣本人,他比这世上任何人所受的痛楚都多,他体现了永生的盼望;《约伯记》则记载了一个人经受悲剧,伤痛和神的回应的故事;《诗篇》里,关于恐惧、悲伤、希望和喜乐有很多诗意的描述。纵观整本《圣经》,你都能找到人们在经历悲伤重创之时会去寻求的解释和意义,它们将你指向自己很难看到的那些恩典。 在你身边,必有彩虹 如果你正处在一个困难或不幸的境遇当中,你可能会怀疑其中会有什么好事。但是,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神已经应许了它是有意义的,即使你无法看到意义何在。请思考彼得的话语:“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前书1:6-7) 受苦其实是对自己品格的提升,这一概念在雅各书1章2-4节也得到了重申:“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无论是从内还是从外来说,经受痛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信徒得以成长,变得更加刚强。正如以赛亚书61章4节所提醒我们的,当一个生命被弥赛亚救赎之后,灰烬当中就会生出美来。一个经受住毁灭性打击的生命会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地,生出信心、忍耐和品格。去栽种那些看不见的财富吧,你的信心会得到神的奖赏,那就是丰盛的生命。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版权©2012萨布林娜·碧斯莉。版权所有,本文已获许可。

你是什么类型的男人?

最近,听到一条格言说:成功者非赢不可,失败者只求认可。 如果这句话镌刻在一家财富五百强企业的铭言墙上,或许你会颔首认同,心里还会赞叹,“真乃经营之道,知道如何做好企业,这肯定是家了不起的公司!” 不过说到家庭,如今多数家庭的表现可算“失败”吧。太多的婚姻因为平淡无奇而受到影响。孩子充其量不过是父母自身的替身,以实现一些他们当年未能实现的夙愿。 当今社会,太多的夫妻仅满足于凑合着过日子,相安无事便足矣。追求如此之低,幸福指数可想而知。 丹尼斯·魏特利在其畅销书《伟大的种子》中讲述了他祖母的一个故事。他从小就崇拜自己的祖母,她居然把一棵杏树和李子树嫁接成功了,并把这棵培植出来的新树命名为“李杏树”。这位和蔼慈祥、富于智慧的老奶奶对这两棵不同的果树悉心修剪,一次又一次地嫁接,结出果实味道也越来越甜美。 孩提时,丹尼斯就从他祖母那儿习得了宝贵的一课:目标明确,才有收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婚姻也是如此。我们不投入,就无法收获。 一位男士曾经坦言,“工作上,我抱有成功的信念,结果我成功了。然而在家庭上,我认为凑合着过就够了。” 难怪他在婚姻上是个失败者。 作为美国人,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成功者……对成功也习以为常了,但是这种成功往往发生的不是地方。最终我们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将最重要的阵地——家庭丢掉了。 贺凡斯·海夫纳曾说过,“美国人的字典里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 企业破产,董事会主席应该为此负责。同样,家庭破碎,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你我,都逃脱不了干系。我们应该牢牢掌握永恒的领导艺术,并借以经营我们的家庭。如果想在家庭上迎来春天,我们就必须坚定成功的信念。 旋转的盘子 数年前,一位男士曾在“埃德·沙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节目上表演转盘子的杂耍。这位表演者首先把一根道具棍垂直立于一张长桌的一角,并在上面转起一个盘子。之后,他又把越来越多的盘子依次摆到了不同的道具棍上……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直至六个。这时,第一个盘子转动的速度减慢,开始颤悠起来。当时我真替他捏着一把汗,恨不得跳进电视机去给他搭把手,帮他接住那些盘子,以免落地摔个粉碎。 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正当第一个盘子开始颤悠,似乎马上就要掉落时,表演者匆忙地重新摆弄它,熟练地又使盘子转了起来,观众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就这样,他继续让更多的盘子旋转了起来……七个,八个,九个了。这时,第二、三、四个盘子开始颤悠了,就在你看出他已经不可能同时转起一打盘子的时候,他却快速收拢了所有的盘子,动作娴熟自然,像是正要把盘子放到橱柜里,随即在观众欢乐的掌声中鞠躬致谢。 其实,无论身为丈夫、父亲还是政府领导、教会领袖,无论做生意还是打高尔夫钓鱼,生活中的这些角色都像是不同的“盘子”。结婚伊始,我们就开始转动这些“盘子”, 这时婚姻就是第一个“盘子”。我们把全部精力聚焦于此,因此象征婚姻的盘子转的不错,婚姻幸福美满。而当转起分别象征事业和孩子的第二、三个盘子后,把精力都放在婚姻上就有些难了。我们谨慎地使更多的“盘子”转起来,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开始转的几个“盘子”颤悠地非常厉害了。这时,我们不得不基于个人偏好做出选择。我们的家庭需要我们,但我们却错误地怀揣“世俗”的贪婪杂念,投身于事业。结果可想而知……生活的焦点迷失了。 然而,大多数生意人并不担心温饱,而是关心社会地位、人生意义、财富积累以及如何才能满足内心深处作祟的拜金心魔。一位不错的朋友最近说,“如今物质主义反客为主,将你牢牢控制住。” 丈夫和父亲们疲于应付一个又一个“盘子”,头昏目眩,捉襟见肘。偶尔他们才会想起给自己的家庭注入一点动力以维持现状。他们只求勉强度日。结果怎样呢?更多的“盘子”开始掉落。孩子们与自己好不陌生,哭着喊着央求更多的关注。妻子虔诚地恳求天父的佑助。与此同时,我们却自封为富于远见的领导,无视落地的“盘子”,却让更多的“盘子”转起来。然而,《诗篇》的作者发出这样的警告,“如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诗127:1) 如此之多的婚姻和家庭惨淡经营,原因可想而知。诸如事业、学业、篮球队或者家庭等等,必须有英明的领导、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即集中注意力。否则,所有“盘子”都会摇摇欲坠。 我自认有点自私,除家庭和自己那点儿虚荣心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记挂于心。然而,最近耶稣时常让我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好几次祂问我, “你能同时玩转多少‘盘子’而又能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个问题却给了我不同的指引,“我最想成功并确信永远不愿失败的方面是什么呢?” “如若为了家庭,必须做出取舍,我又宁愿舍弃哪一个‘盘子’呢?” 做个新型好男人 当今社会,信仰耶稣的生意人和领导者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崇拜那些信主的名人,崇拜那些在工作场所祷告的事业成功人士和专业运动员,而对于他们的私生活是否一样成功则漠不关心。当今时代呼吁主内丈夫和父亲的新型好男人。 新型好男人应该这样:如果事业意味着牺牲家庭,再多的金钱也不为所动;一旦做决定,要把家庭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例如,“这会对我的家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度’的火候要把握到位;在追求名利之前能够先稳固大后方──家庭;要认识到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这样的宝贵财富:经得住考验的品格;要意识到:如果人类眼里的成功在天父眼中却是失败,终将徒劳无益。 一位男士曾说,“与其在一项终将失败的事业上取得暂时的成功,不如为了最终的成功而承担暂时的失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对一群满腔热忱的年轻科学家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先生们,不要为个人的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对人类有价值的人而努力。”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响应爱因斯坦向这群年轻科学家发出的号召吗?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如何让子女真正“为大”?

我们来快速地算一笔账。养育一个孩子至少要花费18年的时间。在他长大成人前,你会有很多失眠的日子,花掉好几卡车的钱;你的身体会饱受折磨,双眼常常会泪流成河。育儿之路如此艰辛,你的盼望在哪里?付出如此之多,你又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 如果你是基督徒的话,或许能立即给出一些非常属灵又高尚的答案,诸如: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以基督的心为心;能谦卑敬虔之类的话。但当我们仔细省查自己的育儿方针和其中的轻重缓急时,就往往会发现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虽然身为基督徒,我们却依旧深受世俗文化的影响。 世俗文化强调一种理念,那就是对成功的顶礼膜拜。它以肤浅又专横的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它是一种兼具迷惑性和传染性的世界观。那些用心良苦的父母在帮助孩子设立未来目标的时候,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这种世俗的理念所主导了。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把世俗意义上的这种“成功”叫做“成功陷阱”。父母们很容易就掉进这个陷阱里,不管他们的信仰有多虔诚都很难逃脱。这种被众多父母所渴求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被简略表述如下: “我希望孩子能找到好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呢? “工资高的那种。” 你看!父母们坚信的是:如果不能挣大钱,孩子未来就不会幸福。所以,在成功陷阱里排行第一的就是:财富。 好吧!还有什么呢?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和一个长得漂亮又上相的人结婚,我好把他们的照片做成圣诞贺卡……有多漂亮?至少是早上醒来看着不烦的那种;要能给我的孙子孙女遗传漂亮基因的那种。” 所以排在第二的是:美貌。 还有吗?父母通常希望子女可以主宰他们自己的命运,并有权力控制他们身边的多数人。这就是排在第三的:权力。 “还有,我希望看到别人认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啊!这是排在第四的:名誉。 普通父母也许不能如此精炼地总结出这个排行榜。但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都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嘴上宣称的那些目标,往往并非心中的首选。我们真正在意的事情,其实也更多地反映在我们平日对孩子的教导上。 比如,在和家人交谈或和朋友喝茶闲聊时,我们就会无意说出许多心里话: “他是摔跤队队长。” “她是学生会主席。” “他SAT(美国高考,旧版满分为1600)考了1400分。” “她考上了重点大学。” “他的未婚妻长得像杰西卡·奥尔芭(美国女星,以相貌甜美著称)。” “她拿到了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 “有三家世界500强的公司都想要聘用他。” 也许你会问,为子女的成就感到骄傲,这难道有错吗? 当然没错了。财富、美貌、权力和名誉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一点也都没有!但如果你需要这些东西来让自己获得尊重或感到满足的话,事情就要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们从来都不会得到满足。更甚的是,他们离神想要他们过的那种生活也越来越远了。 更好的标准 身为基督徒父母,如果你一心想要子女成功的话,这里有三点是你需要知道的: 世俗成功所包含的那四个标准不是圣经所教导的标准。神从来不用财富、美貌、权力或名誉来衡量我们的价值。 如果你想把这些标准灌输给子女的话,你不需要神的帮助。不信神的父母无时无刻都在给子女们灌输这些东西。 如果你只是想让子女成功,你的目标实在是定的太低了。 我来引荐一个比成功更令人激动、更令人满足的东西。我称之为真正的“为大”。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太20:26)。这里耶稣不仅教导我们什么是“为大”,也通过他自己的每个脚步,每一次呼吸,每一句话,来告诉了我们如何“为大”。他更呼唤我们把这个奇妙的真理传达到孩子的心田里。 真正的“为大”是对神热烈的爱。这种爱显明在个人对他人无止尽的爱和关心中。它有四个特别突出的核心特点:谦卑、感恩、慷慨和仆人精神。 如果父母能把真正的“为大”培养成为子女品格的话,这不仅能帮助子女们进入美好的生活,也能使父母自己得以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就得享付出的回报。真正的“为大”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多改变:它能使家庭氛围更加和平宁静,使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学业使兄弟姐妹之间不再充满争竞,使父母得到更多尊敬,也使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而其中最大的回报就是:孩子们得以巩固自己与神的关系。 另外要注意的是,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其实特别需要对之前所提到的那四个“成功”标准有这样一点认识:世上确实有一些人,他们天生就被神赐予了财富、美貌、权利和名誉。但只有当他们真正“为大”的时候——真正学会谦卑、感恩、慷慨和具有仆人精神的时候,他们才能正确使用并完全享受这些来自神的馈赠。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经Family Matters®许可使用。©版权2006蒂姆·基梅尔 &Family Matters。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