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和犯罪之间的关系,总有两种观点彼此争论不休:
• 相信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的人认为,孩子们在出生的时候是无从区分是非对错的,他们品格的塑造完全受生活环境和对他们很重要的人的影响。
• 相信孩子“生为罪人”的人认为,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罪恶的,他们干坏事,并不需要任何不良影响,需要的只是时机。
我一直都持第二种观点(尤其是在我看着我们家七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然而《纽约》(New York)杂志上近期刊登了一篇名为“学会撒谎”(Learning to Lie)的文章,作者坡布朗森(Po Bronson)让我进行了一些思考。我的观点没变,只是有了更充分的理解。这是我的观点:我们生来都会撒谎,而且我们撒谎越多,我们就越擅长撒谎。
布朗森概括了几个研究,转述了以下观察结果:
• 尽管众多畅销书对此有很多的建议,然而孩子们不会就此远离谎言,他们只会越陷越深。
• 撒谎和智力有关:越聪明的孩子越会撒谎。
• 98%的青少年相信撒谎是不对的,但是有同样百分比的人承认自己对父母撒过谎。
• 当青少年为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和父母讨价还价时,他们往往在常见的首选方案之外,早已准备好了另一套(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他们的方案——就在他们的父母不知不觉时候
• 孩子们即使知道撒谎的后果,他们也不会就此不再撒谎,而只会努力不被抓住而已。
• 想要帮助孩子们不撒谎,呼吁他们诚实,比惩罚的威胁要管用得多。
整篇文章都非常棒。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最让我大开眼界的部分便是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要求受访者承认他们迄今撒过的最大的谎言。
“我满以为会听到十分严重的谎言,”(研究者贝拉)德保罗说道。“我在期待这样的故事:有了外遇却不告诉配偶、挥霍钱财、做销售的时候诈骗买车的人。”
而且她也确实听到了这样的弥天大谎,包括偷盗,甚至还有一起谋杀。但是最让她吃惊的是,很多的故事都是受访人孩童时期的事。而且乍一看,这些事情还真不是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的谎言。“有一个人吃掉了蛋糕上的糖霜,然后告诉父母蛋糕来的时候就这样。另一个人说自己从一个兄弟姐妹那里偷了一些硬币。”这样的故事慢慢多起来,德保罗嘲笑着想,“拜托,这是你撒过的最大的谎言?”但是她不断地听到受访者小时候的故事,这促使她不得不在她的分析中特意为它们新增了一个类别。“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理解,去思考作为孩子撒了一个这样的谎是怎样的感受,”她回忆道。“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谎言让他们不敢承认自己是个好孩子,即使他们做了对的事情也不敢承认。”
很多受访者谈到在幼年时期他们撒的那个严重的谎言是如何建立影响他们一生的模式的。“我们中还有人这么说道:‘当我撒慌被抓住后,我感觉很糟糕,于是我就发誓再也不撒谎了。’还有人说道: ‘哇!我从来没意识到我是多么善于欺哄我的父亲,几乎任何时间我都能做到。’幼年时的谎言是意义重大的,所以父母的应对能确实影响到撒谎这件事。”
我在这里学到的就是,撒谎,不管多么小,都是一件大事。想想吧。撒谎意味着首先要知道真相。孩子或大人面对谎言败露的可能性,都会不得不想出一个替代方案,而这通常与真相相悖。甚至在撒谎之前,就已经有意识地作出决定要拒绝真相了。
帮助孩子们不要陷入到这种模式中,父母的作用太重要了。孩子们需要讲真话的榜样,父母甚至要避免说白色谎言,和一些出于礼貌(但不诚实的)、为了避免冲突而说的话。
这篇文章也表明,撒谎最少的孩子是那些与父母有着温馨关系,并能开诚布公地与他们沟通的孩子。相反,如果父母们经常逼他们去承认一些小的错误,比如把客厅搞得乱七八糟,或者忘记认真履行一个职责,可能会让孩子们更容易撒谎。事实上,提醒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可能当时会忽略孩子的谎言,但当有下次机会的时候,孩子却可能因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的是,撒谎,在这个充满罪的世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孩子诚实。我们都会受诱惑去撒谎,而且大家在这个信心测试上失败的次数,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要多得多。如果要孩子们养成总是坚持真相的品格,这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们自己诚实,并敞开自己,以此来帮助孩子。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孩子,撒谎,相比欺骗他人,更多欺骗的是我们自己。撒旦是谎言之父,但是神是真理的创始成终者。在神面前正直地活着,意味着从来不用害怕真相。我们可以向他们保证,在罪的面前,只要他们愿意承认他们没有讲真话,神的饶恕(还有我们的饶恕)总是在那儿的。
版权 © 2013 家庭生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