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婚不久,丈夫和我来到一个教会,我们被安排进一个由年轻夫妇组成的小组。有一次,小组的带领人问了大家两个问题:你最欣赏配偶的哪一点?你希望自己能做哪些改变好使婚姻更美好?

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暴露出了各人愉悦面孔掩盖下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深信每个丈夫和妻子都是爱着对方,但他们的婚姻却已经出现问题——即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刚结婚不久。

其中约翰的故事最为让人痛心。他承认把妻子玛丽给冷落了,原因是他一边上班养家,一边还在上学,已经感到筋疲力尽了。“我想要变回她嫁给我时的样子。”约翰说着,转过脸去看着玛丽,她则尴尬地笑着,又马上转过头去想要隐藏眼中的泪水。

还有一对夫妻,结婚还不到一年,他们承认对彼此已经感到疏远因为他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朋友们在一起参加活动,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两人独处。

这些例子并不能说明这些丈夫和妻子是在生对方的气,或是不爱对方了;他们只是缺少辅导——缺少一个人来教他们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合乎圣经原则的婚姻。他们的问题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导得以补救,但除非有人给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否则他们就无法知道该怎么做。

历史上,指导年轻夫妻生活的角色一般是由父母来扮演,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减少了对大家庭的依赖。除此以外,父母们也往往来自离异家庭,他们自己也很难正确地理解婚姻。因此,他们很难在这个自己也受过伤害且不甚了解的领域来辅导孩子们。

这正是辅导之所以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总要有人来填补这个空白。当教会里较年长的夫妻们愿意在年轻夫妻的生命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并告诉他们婚姻的意义时,这就行出了辅导的实质。有时候,辅导是在一个私人环境下的引导和指教;其他时候,辅导也许只是一种乐于分享的意愿。

年轻夫妇需要你

年轻夫妇们需要那些正在走向成熟的夫妇们去介入他们的生活,带给他们智慧。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变得更为关注人权,这使我们常常羞于去指点他人的生活。毕竟,我们不希望 “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他人”或者我们想的是:“我也是有罪的,还怎能去论断别人?”。然而这其实不是“强加”或者“论断”,而是喂养饥饿的人、医治有病的人。在提多书2章2-8节,保罗特别鼓励教会中年长的去教导年轻的:

“劝年老人要有节制、端庄、自守,在信心、爱心、忍耐上,都要纯全无疵。又劝老年妇人,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给酒作奴仆,用善道教训人,好指教少年妇人,爱丈夫,爱儿女,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毁谤。”

“又劝少年人要谨守。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在教训上要正直端庄,言语纯全,无可指责,叫那反对的人,既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便自觉羞愧。”

成熟的夫妇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做辅导,特别是当他们感到自己的婚姻也不够完美时。然而辅导和因辅导建立起的关系所注重的并不是完美,而是成长本身。

杰瑞和娜尔玛·麦卡特尼夫妇来自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他们在过去的五年里,曾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了数十对夫妻。他们通过新婚小组、婚前预备班,或是和年轻人建立友谊来实现对年轻夫妇的辅导。杰瑞把当导师比作是当棒球教练,他说:“你可能不是棒球打得最好的,但是你总比一个新手懂得的要多,即使你只是教他站在垒上。”

如果你们的婚姻是以《圣经》为核心的,且正在走向成熟,那么你们很可能就是教会中做夫妻辅导的完美人选。

尚恩·福克斯曾在家庭生活机构工作过,他对辅导的意义和定义,以及辅导在文化中的价值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整理出了数千项调查结果。他对辅导是这样理解的:

“无论你怎样定义辅导,它都需要牢牢扎根于关系之中。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要培养属灵上成熟的基督徒(或是培养美好的婚姻),就必须要让对方参加课程——我们给他们相关书籍,带领他们查考相关经文,给他们布置任务和作业。当然,这些都是好事,但人们还需要更多。他们需要有人给予它们足够的关心,能鼓励他们。和他们分享技巧,并且帮助他们应用这些技巧解决他们的具体需要。这才是辅导的要点。”

麦卡特尼夫妻也认为辅导应该更注重的是关系,而不是一张刻板的时间表。“真想在基督里成为弟兄姐妹” 娜尔玛说,“就一定要有一同祷告的经历,要在爱中向对方讲真话。因此关系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们没有建立关系,就很难那么做。”

戴维和米歇尔·瑞迪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埃尔卡洪,他们是另外一对参与辅导事工的夫妻。瑞迪夫妻已经正式在他们的教会里辅导年轻夫妻们三年多了,而非正式的辅导关系也已经有十余年之多。“辅导的过程其实很像门徒训练”,戴维说,“你们自己要活出《圣经》所教导的样式,这样你们就能鼓舞到周围的人。”

对年轻夫妇的辅导有很多方式,本文只讲述三种主要的:非正式的辅导,小组带领辅导,以及有目的性的一对一辅导。

非正式辅导

第一种辅导方式是在非正式的关系里。这里的非正式关系指的是和年轻夫妻们自然相处,成为朋友,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以身示例,使他们得见日常生活中的敬虔婚姻的样子。

在这种辅导中,重要的是要去关注那些来到你们教会当中的年轻夫妻们。如果你们在目前教会所在的区域中还没有参与任何针对年轻夫妻的服侍工作,那不妨去一个可以和他们熟稔起来的地方,比如育婴室,或是参与一些年轻夫妻的活动。你们可能会发现,年轻的夫妻们喜欢聚在大堂或是会堂里的某个区域。那就尝试去和他们坐在一起,或是在敬拜结束之后和他们好好聊聊。

这种辅导的关键是要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在场。当一个年轻人看到你们关心他,他就会更愿意向你们敞开心扉。戴维和米歇尔在他们的教会里就体验过这种形式辅导的好处。

那天在教会里,米歇尔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的争吵。年轻的丈夫向米歇尔求助,米歇尔要他去拥抱妻子,但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这么做”。米歇尔坦诚地告诉他:“我即使在不想这么做的时候也会给戴维一个拥抱”。那位年轻的丈夫很是惊讶,他想象不出为何这对“问题”夫妻竟然能在婚姻事工中事奉。米歇尔就和他分享说,每个婚姻都会有问题,然而一个健康的婚姻正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婚姻。

后来,尽管这对年轻夫妇从没有和瑞迪夫妇一对一地坐下来聊聊,但他们却不停地带着各种问题来向瑞迪夫妇寻求帮助。这其中有关于婚姻的问题,也有关于孩童教养的问题……偶尔,他们也会说一句“感谢你们的帮助。”

以非正式关系开展的辅导需要对他人生活和他人的问题具备真正的兴趣;此外还需要导师本身自愿地、诚实地敞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当你发现一个年轻人正在面对你曾面对过的问题时,就是时候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了。只是几个星期之后,别忘了还要再问问他们的情况!

小组带领辅导

第二种辅导方式是小组带领。很多教会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在会众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家庭生活机构已经特别研发了一套关于婚姻的小组学习资料——“家庭建造者夫妻系列”,可供购买。

带领小组可以帮助导师与年轻夫妇开始建立更深入的关系。如果你与年轻夫妇已经建立了一些轻松的非正式关系,现在想要进一步教导他们上帝对婚姻的规划——辅导更深的功课,那么小组带领式的辅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小组中基于《圣经》的教导能帮助年轻夫妇有一个正确的开始,同时一些实用的指导又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小组的形式还能创造安全的氛围,让夫妻们更多地敞开;也更能帮助那些处于某些挣扎中的婚姻。

福克斯在他关于辅导的研究论述中,指出通过辅导开展婚前和婚后教育的价值:

“研究表明,在婚前和婚后尽早开始教导,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基于关系的辅导方式,也被研究证明是进行这方面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戴维说他们的小组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使得我们能够以不太强势的方式来开展事工,我们教导一般的婚姻原则,使那些新婚的夫妇能开始学习上帝的律法,除此之外,我们也帮助那些婚姻出现问题的夫妇。”

一对一辅导

第三种辅导方式,是一对一的方式。这种关系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意义也更为深远。当你预备好要开始一对一地辅导一对夫妻时,你需要求神把合适的被辅导对象放到你心里。通常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腾出时间,好让年轻夫妇能与你会面。

米歇尔这样说道:“我们希望他们来找我们,因为我们想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些愿意拿去眼前的障碍物、取得成长的夫妻”。为了把他们开展辅导的消息传出去,瑞迪夫妇摆设了展台,在男性事工和女性事工团队里做了宣传,在告示栏里发了简介,还在教会的网站上进行了有力的推介。他们的教会每周会发送电子邮件给会众,在邮件中,牧师常常会鼓励夫妻们去参加瑞迪夫妇的辅导项目。然而无论怎样宣传,最好的“广告”,还是人们的口耳相传。

一旦一对夫妻决定要开始常规的定时辅导,你就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表。可以是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或者每三个月一次,没有所谓的最佳见面次数或是最佳见面时长。你们可以以选择一起学习一段《圣经》作为开始,这会帮助你们掌握好辅导的节奏。

无论你们是否一起学习,都要记得在爱中讲诚实话,要做到甘心受教。“有些时候他们会问一些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杰瑞说,“但这正好会促使你们去寻找答案。”

总要乐意分享自己在婚姻中经历的挣扎与学到的功课,因为这样就能使年轻夫妇们得到鼓励。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他们会愿意看到你也经历过跟他们同样的处境,而且你已经走过来了——“这正是辅导关系和咨询关系的不同”戴维说,“咨询师或是牧师必须对自己的过去保密,因为如果被错误的人知道了,就可能会被误解或是曲解,但导师没有这样的压力。”

无论你们愿意多大程度上参与到年轻夫妇的生活中,你们的努力一定都是值得的。《圣经》里很多敬虔的先贤都有被导师辅导的经历,正如大卫被撒母耳辅导,以利沙被以利亚辅导,保罗被巴拿巴辅导,提摩太又被保罗辅导成为接班人…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我曾听一个朋友说,你能带入天国的只有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对年轻夫妻的婚姻当中,帮助他们在婚姻中活出上帝的荣耀,那么我们就是做了一项永恒的投资。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版权 © 2005 家庭生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