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for 灵命的培养

从“心”开始

圣经告诉我们,心是生命的根基,一个人的生命反映他内心的状态。《箴言》4章23节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这段经文可以生动地表达出来:心就像一口井,一个人的生命从其中涌流出来。这个观念在圣经其他地方也提到过,一个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心景况的流露。心决定行为,因此你的一言一行都显示你内心的倾向。《马可福音》7章21节说:“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这些言语和行为的恶,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你的儿女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是他内心所藏的善或恶的反映。《路加福音》6章45节很明确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这些经文可教导我们养育儿女的重点:行为不是根本的问题,内心的情况才是症结。请记住,心是生命的控制中枢。 父母往往只注意子女的行为,因此偏离了方向。如果你管教的目标是要改变行为,情况就是这样:你警觉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于是,那些惹人生气的行为就成了你注意的焦点。 “这有什么不对?”你可能会这样问。问题就在这里,孩子的需要其实远深过表面的行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做什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的内心。如果你真想帮助他,就必须注意他的心,因为正是内心的态度,使他产生这样的行为。 只改变行为而不从根源去改变内心,就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这不就是主耶稣责备法利赛人时说的“假冒为善”吗?在《马太福音》15章,耶稣公开指责法利赛人,说他们是“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还责备他们是外面干净、里面污秽的杯盘。然而,我们却常常这样教导儿女:我们要求孩子改变行为,却从不注意产生行为的内心。 那么,父母要怎样纠正和管教儿女呢?神的律法的确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但是你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你要明白,也要帮助孩子明白,是他偏离正道的心产生错误的行为。他的心如何走迷,使他产生这样的行为?他错误的言行背后,有哪些内心的问题? 让我们用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例子在那些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很常见。孩子原来玩得很好,突然他们为了玩具吵了起来,这时父母通常会问:“是谁先玩的?”这样的反应忽略了心的问题,只是为了求公平,有利于那个先拿到玩具的小孩。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心,情形就不同了。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恶人”,因为他们都硬着心彼此对待,都很自私,都会说:“我不在乎你,也不管你高不高兴。我只关心自己,只要我得到这个玩具就会快乐,我才不管你觉得怎么样。” 从心的角度来说,你看到的是两个只顾自己的孩子,两个违背神律法的孩子。当然,两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一个孩子抢另一个的玩具,另一个在保护已得到的利益。但论到他们的心,两人都一样,他们的态度都是:只要我快乐,不管你死活。 现在你知道内心的态度如何引导行为了。所有的行为都和某些内心的态度有关,因此,管教儿女必须注意他们的心。 这种认知对管教儿女有很大的帮助,它使父母不只注意行为,也注意内心;不只注意改变外表的行为,也注意纠正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你帮助孩子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显明出来的,是他偏离正道的心。神差爱子来改变人心,使人得自由,不再做罪的奴仆。 本书的基本信念是: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因此,父母的工作就是引导儿女的心。你必须学会从看到的行为,追究孩子的心思意念,并让孩子了解内心的问题。你必须使他们了解问题所在,而不只是责骂他们。你必须定睛在十字架上。父母的所有工作,包括纠正、管教和训练,都必须以心为重点。做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的心。 这样的信念能在每一方面帮助父母,包括设定目标、确定方法、塑造儿女发展模式,等等。 本书将讨论教养儿女的每个重点,从圣经的角度来看父母的职责,探讨儿童发展的过程,检视正确的教养目标,思考合适的训练方式,而所有讨论的重心都是引导儿女的心。 我不想提供一些简单又巧妙的方法,也不想推销新的三步成功法,以制造出温顺乖巧的儿女,更不想教你满足孩子需要的快捷方式,使你的日子好过一点,而是想和你一起寻找一些新的方法,以完成神所托付给你的教养儿女的任务。虽然我是过来人,但我仍然热衷于做父母这项工作,甚至比以前更加兴奋、更有热情,因为我相信神会赐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敬虔的下一代。 我看到过一些父母掌握了本书所提出的原则,他们培养的儿女行为端正,生活快乐,这些孩子对自己、对生命都有敏感的心。最近我拜访了一个活泼又有生气的家庭,这个家中的孩子十几岁了,都喜欢自己的家,他们觉得家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父亲和母亲得到应有的尊敬,孩子有问题就向父母询问意见。他们的对话中有许多圣经的话语和原则,但那种对话并不令人反感,而是让人觉得温馨。这家五代人都坚守信仰,而第六代正在学习认识“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36:9)。 建设和谐家庭,培养敬虔的下一代,这样的愿景值得我们为之牺牲。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摘自《子女心,父母情》。泰德•特里普著。牧人出版社出版。版权©1995。经许可使用。

如何让子女真正“为大”?

我们来快速地算一笔账。养育一个孩子至少要花费18年的时间。在他长大成人前,你会有很多失眠的日子,花掉好几卡车的钱;你的身体会饱受折磨,双眼常常会泪流成河。育儿之路如此艰辛,你的盼望在哪里?付出如此之多,你又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 如果你是基督徒的话,或许能立即给出一些非常属灵又高尚的答案,诸如: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以基督的心为心;能谦卑敬虔之类的话。但当我们仔细省查自己的育儿方针和其中的轻重缓急时,就往往会发现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虽然身为基督徒,我们却依旧深受世俗文化的影响。 世俗文化强调一种理念,那就是对成功的顶礼膜拜。它以肤浅又专横的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它是一种兼具迷惑性和传染性的世界观。那些用心良苦的父母在帮助孩子设立未来目标的时候,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这种世俗的理念所主导了。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把世俗意义上的这种“成功”叫做“成功陷阱”。父母们很容易就掉进这个陷阱里,不管他们的信仰有多虔诚都很难逃脱。这种被众多父母所渴求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被简略表述如下: “我希望孩子能找到好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呢? “工资高的那种。” 你看!父母们坚信的是:如果不能挣大钱,孩子未来就不会幸福。所以,在成功陷阱里排行第一的就是:财富。 好吧!还有什么呢?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和一个长得漂亮又上相的人结婚,我好把他们的照片做成圣诞贺卡……有多漂亮?至少是早上醒来看着不烦的那种;要能给我的孙子孙女遗传漂亮基因的那种。” 所以排在第二的是:美貌。 还有吗?父母通常希望子女可以主宰他们自己的命运,并有权力控制他们身边的多数人。这就是排在第三的:权力。 “还有,我希望看到别人认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啊!这是排在第四的:名誉。 普通父母也许不能如此精炼地总结出这个排行榜。但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都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嘴上宣称的那些目标,往往并非心中的首选。我们真正在意的事情,其实也更多地反映在我们平日对孩子的教导上。 比如,在和家人交谈或和朋友喝茶闲聊时,我们就会无意说出许多心里话: “他是摔跤队队长。” “她是学生会主席。” “他SAT(美国高考,旧版满分为1600)考了1400分。” “她考上了重点大学。” “他的未婚妻长得像杰西卡·奥尔芭(美国女星,以相貌甜美著称)。” “她拿到了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 “有三家世界500强的公司都想要聘用他。” 也许你会问,为子女的成就感到骄傲,这难道有错吗? 当然没错了。财富、美貌、权力和名誉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一点也都没有!但如果你需要这些东西来让自己获得尊重或感到满足的话,事情就要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们从来都不会得到满足。更甚的是,他们离神想要他们过的那种生活也越来越远了。 更好的标准 身为基督徒父母,如果你一心想要子女成功的话,这里有三点是你需要知道的: 世俗成功所包含的那四个标准不是圣经所教导的标准。神从来不用财富、美貌、权力或名誉来衡量我们的价值。 如果你想把这些标准灌输给子女的话,你不需要神的帮助。不信神的父母无时无刻都在给子女们灌输这些东西。 如果你只是想让子女成功,你的目标实在是定的太低了。 我来引荐一个比成功更令人激动、更令人满足的东西。我称之为真正的“为大”。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太20:26)。这里耶稣不仅教导我们什么是“为大”,也通过他自己的每个脚步,每一次呼吸,每一句话,来告诉了我们如何“为大”。他更呼唤我们把这个奇妙的真理传达到孩子的心田里。 真正的“为大”是对神热烈的爱。这种爱显明在个人对他人无止尽的爱和关心中。它有四个特别突出的核心特点:谦卑、感恩、慷慨和仆人精神。 如果父母能把真正的“为大”培养成为子女品格的话,这不仅能帮助子女们进入美好的生活,也能使父母自己得以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就得享付出的回报。真正的“为大”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多改变:它能使家庭氛围更加和平宁静,使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学业使兄弟姐妹之间不再充满争竞,使父母得到更多尊敬,也使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而其中最大的回报就是:孩子们得以巩固自己与神的关系。 另外要注意的是,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其实特别需要对之前所提到的那四个“成功”标准有这样一点认识:世上确实有一些人,他们天生就被神赐予了财富、美貌、权利和名誉。但只有当他们真正“为大”的时候——真正学会谦卑、感恩、慷慨和具有仆人精神的时候,他们才能正确使用并完全享受这些来自神的馈赠。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经Family Matters®许可使用。©版权2006蒂姆·基梅尔 &Family Matters。版权所有。

父母的爱与包容

孩子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是, 令人不悦的假象总爱披着真相的外衣盘踞在他们心中:“我不被人爱”、“我不被包容”。“我不被欣赏”、“我不吸引别人”、“我不够好”、“我太胖”、“太瘦”、“太高”、“太低”、“太闷”、“太能”、“太这个太那个….”。随着孩子进入到少年阶段,这些假象会越来越困扰他们,甚至还会困扰他们以后的成年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坚信家长应该尽早开始为孩子祷告,以便让他们感到被爱和被包容——首先被主关爱和包容,其次是家庭、同龄人和他人。从他们的婴儿期我们就可以开始祷告,而且在任何年龄开始都不晚,而这种关爱的祷告会伴随他们一生。 正视“被拒绝” 和被关爱被包容相反的是被拒绝——这是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遭遇的一种经历。生活中,被拒绝处处存在。谁没遭遇过尴尬、羞辱、挫败、挑剔?谁的所作所为没有被别人反对过?拒绝或来自家人、朋友,或来自完全陌生的人。人人都曾拒绝他人,人人都曾被人拒绝。有些人能将这类经历抛诸脑后,因为他们知道,在人们内心深处,自己是被包容的。另外一些人,却会从此类经历中感到深深的感情伤害而背上包袱,从此他们总会觉得他人缺乏包容。这种感觉很不好,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丑陋。 感受过被拒绝的人会把任何事情解读为拒绝——一个无心的表情,毫无伤害的话语,一个无意的举动——同样的表情,同样的话语,同样的举动在那些感到被爱被包容的人眼里,没有任何不对劲儿。一个人也许实际上并没被拒绝,但如果他(她)相信自己被拒绝了,他(她)心理上所受到的伤害和真的被拒绝了是一样的。 不过,别担心,主的大爱会改变这一切。 要深信主是爱我们包容我们的,他会改变我们的生命!他说:“我拣选你,并不弃绝你。”(以赛亚书41:9)。“我以永远的爱爱你。”(耶利米书31:3)。“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最重要的是,圣经使我们确信:“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马书8:38-39) 我们必须祈求我们的孩子能明白这些道理,有了这个坚固的基础,就能培养出他们有爱有包容心的好性格。 父母的爱的力量 虽然主的大爱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但孩子首先观察到和感受到的是父母爱自己或不够爱自己。人生之初,孩子最先能体验到并能理解的爱就是父母之爱。实际上,孩子们正是通过体验双亲的爱,才敞开心门接受主的大爱,从而在早年就开始慢慢理解这种爱。这就是为什么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应该开始为他们祷告:“主啊,请帮助我能真正地做到用你希望的方式爱我的孩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爱他(她)。”如果你的孩子不再年幼,或者你已经或多或少觉察他感受不到被爱,从现在起就赶紧开始请主帮助你,求主将他的大爱渗入到孩子的心中,从而让孩子能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和他人的爱。 请上帝告诉你如何做才能把爱传达到孩子身上——不要听信魔鬼对你的打击,它用内疚和挫败感来让你失去自信。它的伎俩如下: “你的孩子感受不到被爱,因为你是个可怕的家长。” “如果你行为正常,怎么会无法将爱传递给你的孩子呢?” “从来没人爱过你,所以你怎能够爱他人呢?” 这些都是谎言,来自地狱的深坑,也是撒旦毁灭你孩子计划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被此类内疚和挫败感折磨,请向主忏悔这样的想法,向主祷告,将问题交到主那里,然后站起来,赞美真理,对自己说:“上帝爱我的孩子,我爱我的孩子。人们爱我的孩子。如果我的孩子感受不到被爱,是因为他(她)相信了敌人的谎言。我们拒绝听从撒旦的谎言。”尽管你得为此多坚持一段时间,但一定不要放弃用上帝的真理去拆穿魔鬼的谎言。然后再祈求上帝将他的爱渗入你孩子心中的同时,让孩子感知并接受你对他的爱。 让孩子看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们不仅需要我们的祷告,还需要看到爱的存在:眼神的交流,身体的接触(抚摸,拥抱,亲吻),充满爱意的举动,行为和话语。我特意观察过,每当我双手温柔地抚摸孩子们并带着微笑说:“我爱你们,我觉得你们很棒。”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行为态度立刻有明显的变化。试一下,你就知道我说的是真的了。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第一次做可能会觉得尴尬不好意思;也许你的孩子不再年幼甚至已经成年。但是不管怎样,这样去做吧。如果感到犹豫,祈求上帝让你能够这样做,祈求上帝保佑你的举动被孩子接受。 如果你觉得自己并不拥有能够给予孩子的爱,请向圣灵求助。圣经说:“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5) 主的最大心愿之一就是将他无尽的大爱注入你心,让这爱通过你心流布于他人。为孩子祷告不仅标志着你心中有爱,还是一个很好的用爱做乘法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爱被放大,充满人心。 祷告语 主啊!我为(孩子的名字)祷告,求你让他能感受到被爱与被包容。现在就请将你的大爱渗入他的心中,帮助他充分理解你的爱是多么影响深远而完整全面。你的话语告诉我们你是那么爱我们以至于派爱子替我们受死(约翰福音3:16)。求你带他远离那些来自敌人的谎言,那谎言可能已经深植于孩子心中使他(她)怀疑耶稣的话:“主怎样爱我,我就怎样爱你们,住在我的爱里”(约翰一书5:09-10)。主啊,帮助(孩子的名字)住在你的爱里边。愿他(她)像大卫那样对你祈祷:“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诗篇143:8)。今天就用切实的方法把你的大爱证明给孩子看,帮助他接受你的爱。我还祈求你助我无条件地爱这个孩子,像你爱他爱我那样;求你助我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表达我对他的爱。求你告诉我怎样才能向孩子展示你的爱并以你的爱为榜样,从而让孩子完全明白你的爱。我祈祷家中每一个人都爱他(她)包容他(她),愿他(她)也得到别人的爱。求你每天让他(她)带着被爱被包容的自信成长,求你释放他(她)自身的潜能,让他(她)能够轻松地与人沟通,懂得关爱他人。求你助他(她)用正当的方法追求爱。当他(她)逐渐完全理解了你对他(她)的深沉大爱,并将这爱融入他(她)的灵魂,主,请你(她)用他(她)做你爱的容器,透过他(她)把爱流播给他人。祷告是奉基督的名。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经许可摘自丝朵米·奥玛蒂恩的《家长祷告的力量》 2005版 俄勒冈州尤金市收获之家出版社出版

教导孩子,从“心”做起

最近,美国无线电器材公司(Radio Shack)在推销一种火柴盒大小的遥控汽车,“小孩在爷爷的家里玩这个小玩意儿倒是挺有趣的”我想。一个星期后,孩子们来到我家聚餐,我把遥控汽车拿出来,孩子们一起玩了起来。六个孩子,一个小汽车,瞧这当爷爷的是怎么想的。 没一会儿我就发现,我的一个孙子在恳求他姐姐,“艾美莉,记得耶稣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哦。记得他说的话吗,想要人怎么待我,也要怎么待人。你应该对我好点儿,让我玩一会儿。” 这些话说的也对。而且他没把她一把推倒,抢了玩具跑开。但就算最粗心的人也能看出来,这个四岁小男孩并不是真的关心姐姐的灵命成长,他可不在乎姐姐的行为是否像基督那样。他只想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忽视心灵教导的危险 我们常常不能教育孩子从内心更正错误和遵守教导,我们更多地在行为上纠正他们,而不是去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而内心,才是产生不好行为的源头。如果仅限于行为矫正,我们的反应会是这样: “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 “别烦你姐姐。” “不许这样!” 我们甚至经常忍不住要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你们有这么多好玩具还要抢,你们俩真应该感到羞愧;连我都替你们脸红。” “你们要是老打架,我就把你们都关到自己屋里去。” 有些家长还想出了控制孩子的“聪明”办法。有个孩子的爸爸告诉我,他发明了一种“闭嘴瓶”。 “什么是‘闭嘴瓶’”? “我真是受够了孩子们不停地说“闭嘴”,于是我告诉他们,以后不管谁再说闭嘴,就要往瓶子里放进一美元。” “后来怎么样了呢?” “两周之后,我们收集了一百美元!” “一百美元,那真不少啊。” “是不少,我妻子和我也往那瓶子里放了一些钱。” “后来呢?” “几周之后,没有人再在家里说‘闭嘴’了。所以我认为我们都上了一课,应该吸取教训了。一个周五晚上,我带着全家去吃披萨,看电影,吃冰激凌。我们把那一百美元差不多都花光了。” “后来又怎么样了?” “难以置信,两天之后,他们就又开始‘闭嘴闭嘴’地喊开了。” 一起想想这个情景吧。孩子们怎么了?他们体会到心灵上的改变了吗?没有,他们改变的仅仅是自己表面的行为。一旦撤去控制他们的外部约束(就像那一美元的闭嘴罚款),他们天性上要表现的行为就又复发了。这位爸爸只是暂时成功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丝毫没有朝爱上帝和他人的方向迈进半步。 想要从外部控制孩子行为的办法简直数不胜数。我们可以贿赂他们,威胁他们,让他们有负罪感,向他们做出许诺,与他们协商,表扬他们,或是奖励他们。所有这些努力都只是为了得到我们所期许的孩子们的行为结果。也有家长觉得,使用正面积极的鼓励措施比用负面的惩罚措施更好,但无论哪种,都有行为主义之嫌。 行为主义的评价 许多家长告诉我,“我是用一些行为主义的办法;先别忙说它不好,它确实管用啊。”那么,行为主义究竟有什么问题? 行为主义没有强调孩子们真正的需要。用耶稣的话来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加福音》 6:45) 只强调行为而不与孩子的心灵交流,会错失真正的心灵需求。就像用割草机去除杂草。尽管很快就能把杂草除掉,但不久你就会失望地看到,那些杂草又会长出来了。 行为主义为孩子们提供错误的道德伦理基础。行为主义的道德选择是以实用为基础的。父亲期望孩子有特定的行为结果,而孩子根据奖惩来选择行为表现。当上帝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时,他同样也会关心孩子们的表现,然而上帝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动机。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道德伦理选择的基础是,生命、存在和上帝的荣耀。圣经伦理的推论是:“上帝创造了我和万物。他告诉我该去做那些对自己有益,并能使上帝得荣耀的事情。”约束孩子外部行为的同时,我们也要教会他们,用比惩罚或奖励更深一层的东西去做决定。事实上,上帝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意志,这意志便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基础。 行为主义以错误的方式训示心灵。心灵与行为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些限制孩子行为的控制也会训示他的心灵。当用羞耻心去控制孩子,孩子就学会应对羞耻心。当用罪恶感作为动机,孩子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负罪感很强的人。若以自尊为动机,孩子可能发展成为对人恐惧或是特别渴求别人认同的人。而在经常用暴力使家庭成员屈服的家庭里,孩子会成为易怒的人。 行为主义遮蔽了福音的信息。如果只重行为操控,福音绝不会成为影响纪律、矫正和动机的核心信息。父母使用羞愧感、罪恶感、威胁或贿赂等控制手段,说明他们根本没指望福音能改变孩子的生命。 行为主义显示了父母虚荣的一面。父母选择行为主义管理孩子,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出于自尊心,孩子毕竟是我们的脸面;也许仅仅是图省事;或许我们被控制他人的欲望驱使;又或许是怕人说——如果对孩子管教无方,我们会担心别人的看法。 内心的虚荣会破坏我们对孩子的干预。出于虚荣,我们管教孩子不是为他们健康成长,而是为自己的名誉。于是,教养儿女、矫正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为儿女的福祉,而是为自己的福祉。我们在教养孩子上表现得随心所欲。缺乏对儿女灵命成长的深切关怀。 父母的虚伪导致道德滑坡 行为控制会导致伪善,并拉开与子女的距离。我发现自己常这样说:“我真不敢相信你这样自私。你弟弟五分钟之后就会去午休。给他玩玩你的Tonka卡车(唐卡车),会要你的命啊?” 我承认,这样对待儿子是虚伪的。谁会比我更了解人心中的自私呢?如果这是事实,那我要写一本关于自私的书了。 你看我都做了些什么?因为我的伪善,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拉远了。我以自身也有的粗鲁的自私去训斥孩子。我集中于约束他的行为而不是心灵。在如此虚伪的教导行为中,不会有福音,不会有希望,也没有恩典。 始终以福音真理为中心 对孩子的控制行为往往培养出伪善的人。如果以交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我们之间就不再有疏远。我会和他并肩战斗,去战胜人性中的自私。我会拥抱他,并告诉他:“我理解你所经历的,我明白什么叫自私,爸爸我也在自私的问题上挣扎过。” 我并非认为这是可接受的行为,来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我只是说,自私的挣扎是很常见的。我不仅了解这种挣扎,而且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我必须求耶稣基督的恩典,饶恕,帮助我胜过自私。 因为我受的试探,耶稣基督也受过(来4:14-16),只是他胜过了试探,而我面对各样试探,却常常失败,所以必须不断地从基督耶稣那里求得宽恕、重新得力。他会原谅我,洁净我的心灵(约1:9)。 他从不吝于宽恕我们过往的错误,赐予现时的恩惠并考虑我们将来的需求。 当我帮助孩子们克服自私的毛病时,我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兵。我自己也曾长时期深陷于这种挣扎,在这类属灵争战中,有更多取胜经验。而孩子们可能才开始这种与人性罪恶的战斗。我要和他们并肩战斗,告诉他们去哪寻找赢得战斗的希望和力量。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节选于《教导孩子,从“心”做起》作者:泰德/玛吉·特里普 牧人出版社版权所有。使用须经授权。